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沿江調研考察,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面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命題,沿江各省市轉變發展思路,精心呵護一江清水,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
行走在長江兩岸,滿目蒼翠、群鳥翱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隨處可見。如今,長江干流已經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水質,一個個濱江公園串起了亮麗的生態廊道。然而,時光回轉到十年前,長江沿岸的一些地方還是煙囪林立、污水橫流。
母親河的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于心。他走遍沿江各省市,先后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立下規矩;到深刻闡明“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等五大辯證關系,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再到賦予長江經濟帶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戰略使命??倳浉哒斑h矚,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
大江大河治理難在“九龍治水、各自為政”。隨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長江流域攜手共治成為共識。鄂贛湘三省協同治理“一江兩湖”,浙皖兩地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多地把岸線治理轉變為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在長江上游一級支流赤水河,云貴川三省按照統一標準治理污染排放和非法捕撈,曾經難覓蹤跡的一些魚種再次回到人們視線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痹谏鷳B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后,如何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加綠色的發展是沿江一些經濟大省面臨的共性問題。
長期以來,長江沿岸重化工業高密度布局。以往一些地方擔心整治力度過大,短期內會影響財政收入,低質低效的污染企業總是關關停停。
在嚴格的環保要求倒逼之下,各地重新梳理產業鏈,培育新動能。岸線僅有25.8公里的常州段曾經集聚了120多家化工企業,經過四次集中整治后,低端化工企業全部退出,騰退的空間留給了綠地和新興產業。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甚至吸引了對空氣質量要求苛刻的碳纖維企業前來落戶,濱江布局煥然一新。
如今,長江一公里范圍內的落后化工產能基本淘汰,新的增長點應運而生。上游動力電池、中游“電子級磷酸”、下游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長江沿線形成3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800多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30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22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98萬億元,同比增長3.0%,占全國比重提高到46.5%。